8月16日,东风汽车宣布实施东风乘用车新能源“跃迁行动”,对自主乘用车新能源事业进行重大管理体制调整。调整涉及东风汽车旗下自主品牌新能源产品线,包括东风风神、东风eπ和东风纳米三大产品系列品牌。调整后,东风汽车将直接一体化管理东风品牌下的东风风神、东风eπ和东风纳米。
东风汽车表示,一体化管理东风风神、东风eπ、东风纳米三大产品系列品牌,是发布十四五“东方风起”计划和科技创新“跃迁行动”之后,加快实施“转型升级三年行动”,顺应汽车行业新能源快速发展的重要布局。
2021年4月17日,东风公司在上海正式对外发布“东方风起”计划和科技创新“跃迁行动”,加快向科技型企业转型。打造了M TECH猛士豪华电动越野架构、东风量子智能电动模块化架构、DSMA多能源低碳节能模块化架构三大乘用车新能源平台,推出了覆盖节能、混动和纯电的“马赫动力”品牌。
此次调整后,东风在乘用车领域形成了全新品牌格局,即豪华电动越野品牌猛士、高端新能源品牌岚图和面向主流市场的“东风”品牌。
对于此次调整的具体进展,东风汽车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,东风风神、东风eπ和东风纳米等三个品牌将在集团一体化管理,实现商企集中、制造集中、营销集中的目标。东风旗下岚图品牌相关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,岚图品牌一切照旧。
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告诉时代周报记者,在当前的形势下,汽车产业快速向新能源领域转型的趋势已不可逆转,此时管理层有所调整是常见现象。作为汽车业的“国家队”,从东风汽车今年以来的动作来看,转型变革的决心很强,现在是举全集团之力发展新能源,管理体制自然也会迎来大调整。
东风为何急了?
如此大规模调整新能源业务,与东风集团上半年销量不佳有直接关系。
此次被东风集团一体化管理的东风风神,出自东风乘用车公司。东风集团产销快报显示,东风乘用车上半年累计销量为5.24万辆,同比下滑37.68%。
另一家被东风集团一体化管理的东风纳米的日子也不好过,今年上半年累计销量为11954台,与今年10万台的销量目标相去甚远。
不只东风风神和东风纳米,整个东风集团上半年的销量都较为低迷。产销快报显示,今年上半年,东风集团乘用车板块累计销量约76.97万辆,同比下滑27.4%。东风集团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约11.96万辆,同比下滑7%,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下滑7.8%。
东风集团公告显示,预计2023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约75%。而从去年开始,东风集团的业绩就开始出现下滑。2022年财报显示,东风实现营收121.9亿元,较上年同期的155.5亿元下降21.61%;归母净利润2.85亿元,较去年同期的3.72亿元下降23.31%。
“东风集团销量下滑等因素或导致盈利波动,如此一来则需降本增效,压缩成本。一体化管理可以很好实现这个目的。”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告诉时代周报记者。
在张翔看来,一体化管理东风风神等三大产品系列,可以降低品牌管理成本。这三个品牌独立运营,每个品牌的研发、市场营销以及生产工厂的开销较大。而如果有个别品牌销量少,则达不到规模经济效益,很难盈利。
新能源转型一直不顺
近年来,东风的新能源转型之路一直不顺。
2018年东风集团就开始孵化自主高端新能源品牌岚图,截至目前,岚图已经对外推出了FREE、梦想家、追光三款产品,但销量并未达到预期。
今年上半年,岚图汽车累计销量为1.5万台,同比增长118.54%。然而,今年上海车展期间,岚图汽车CEO卢放表示,希望“岚图汽车今年的销量能够在2022年基础上增长1-2倍。”换言之,今年岚图的销量目标大约在4万台-6万台之间。以此计算,目前岚图销量目标完成率不足40%。
同为东风旗下品牌的猛士汽车自2022年8月27日正式发布以来,尚未得到市场检验。该品牌首款量产车型猛士917已于上海车展全球首发并开启预订,预售价格区间为70万元-160万元,2023年内限量发售1687台。
因此,此次大调整是一把双刃剑。
“大调整以后,岚图、猛士的压力比较大。这两个品牌在两三年之内需要实现腾飞,也就是月销量至少要过1万台。”张翔表示,现在蔚来、小鹏、理想等造车新势力的月销量基本都超过了1万台。
张翔判断,如果岚图和猛士达不到1万台月销量的话,可能也会被集团进行一体化管理,收回它们的独立运营权。东风集团实施一体化的战略是正确的,但实际效果仍需观察,究竟能不能帮助东风的新能源业务摆脱困境还是个问号。
当下,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,整个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阶段,很多落后产能或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。能否尽快完成新能源转型,或将决定东风汽车的未来。
根据东风汽车在2022年底的规划,未来三年(2023年-2025年)将在自主新能源领域投入500亿元。在新能源转型方面,东风汽车计划到2024年,东风旗下主力自主品牌将实现100%电动化;到2025年,旗下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年销量将达到各200万辆,届时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销量占自主品牌的50%,占自主乘用车品牌的70%。